梳子扔掉有什么讲究?
“梳头”和“剃头”在古代都是重要的祭祀礼数,有“理发失礼,殃及祖先”的说法。 《礼记·王制》有云:“天子冕七旒(liú),诸侯五旒。天子之冕,堂上之位诸公六旒,卿四旒;大夫二旒。” 古人戴的帽子叫做冕,上面插的羽毛叫旒,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,所戴的冕旒数量也有区别。
在周代,男人只要年满三十岁就需要蓄须,而且不能全部剃掉,要留一些做修饰。汉代仍然延续了这个习俗。据记载,汉武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,将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,结果引起文武百官的恐慌,以为这是新的征伐信号。后来还是汉文帝比较聪明,只把头发往上梳,露出头皮,既避免了武力征伐的误会,也展示了自己的权威。
到了明代,因为皇帝姓朱,人们都称其为“国朝”。朱元璋为了彰显祖上的荣耀,规定只有国戚才有资格留胡子。所有人都要把胡须剃干净。明太祖画像都是“亮晶晶”的。 除了不剃胡须外,还有“男不带帽、女不留辫”的说法。
这些风俗一直影响到清朝初期。到雍正年间,为了表现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,也为了让百姓分清“胤禛”和“胤祥”的读音区别,命令天下臣民一律留辫子。 古代的“理发”和今天的含义不一样,指的就是刮胡子。宋朝之前,理发的工具主要是剪子和刀片。宋朝出现了一种叫做“篦刀”的工具,比剪刀更加锋利,用来剃发。
但是无论用什么工具,古代理发都是件很奢侈的事情。普通百姓遇到重大节日才可能理一次发,像过年的时候弄点皂角洗洗头算是很不错了。